来源时间为:2023-2-7
——2023年2月7日在中山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
中山市人民政府市长肖展欣
各位代表:
现在,我代表市人民政府,向大会报告工作,请予审议,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。
一、2022年工作回顾
2022年是中山发展十分关键、极不平凡的一年。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,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、党中央关于“疫情要防住、经济要稳住、发展要安全”的重要要求,认真落实省委、省政府工作部署,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,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、市政协监督支持下,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统筹发展和安全,有力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,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。
(一)疫情防控顺利转段。我们牢固树立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理念,因时因势优化防控措施,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,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。始终保持指挥体系处于激活状态,科学精准处置本土疫情,得到省委、省政府充分肯定,“六个一”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表扬。创建四级网格管理模式,开展“双联双助”行动,筑牢群防群控的坚实防线。全面完成方舱医院、健康驿站、定点亚定点医院、发热门诊等建设任务,医疗救治能力显著增强,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屏障。着力保健康、防重症,做足医疗救治准备,实现平稳渡峰和社会秩序稳定。全市干部群众团结一心、众志成城,特别是广大医务人员、公安干警、社区工作者、志愿者冲锋在前、昼夜奋战,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,在此向大家致以崇高的敬意!
(二)经济运行总体平稳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,出台稳经济138条和95项配套惠企政策,以超常规举措稳住经济基本盘,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恢复向好,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.5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.1,居全省第一。进出口总额增长3.9。科学谋划项目,做好前期工作,争取到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71亿元,增长52.7,带动239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38亿元,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。157个增资扩产项目动工建设,计划投资总额252亿元。投资结构持续优化,工业投资、基础设施投资占比分别提高到27.2、36.7。助企纾困力度加大,全年累计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170亿元,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20。
(三)转型升级稳步实施。全力推动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,出台65项政策文件,探索形成“政府挂账收储”“单一主体归宗”“村企合作”等新模式。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1.4万亩,盘活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2.4万亩。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步伐加快,成功引进中软国际等工业互联网与数字赋能平台,596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,带动3000多家企业上云用平台。创新主体加快发展,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600家,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占比提高到65。中山国际人才港建成启用,人才双创基金注册成立,培育引进“中山英才计划”首批特聘人才236人,省市级创新创业科研团队增至63个,博士、博士后平台增至89家。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。
(四)改革活力不断增强。获批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,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成效。超400个事项“深中通办”,与深圳初步达成首批44个合作事项。设立“中山企业家日”,市镇领导挂点联系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全覆盖,营商环境不断优化。组建重大项目集中审批服务工作专班,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大幅压缩。成立市投资促进局,招商引资机制进一步理顺。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,市属国企实现战略性重组。药品和医用耗材集采改革持续深化,234个药品品种平均降价超过50。中山港药品进口口岸正式启用通关。
(五)城乡建设步伐加快。南中城际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,深江铁路中山段开工建设,建成南沙港铁路黄圃站、东凤站。西环高速、古镇快线、南朗快线建成通车,逸仙路、沙港路、国道105南线完成改造,南外环先行段提前一年通车,“四纵五横”“三环十二快”高快速路网日益完善。以全国第一的成绩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,获中央和省财政补助资金9.3亿元。新增12个省级特色产业专业村镇,三角镇、横栏镇入选全国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镇。200个村居达到省级美丽宜居村标准,崖口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。恢复耕地超6000亩,粮食播种面积、产量双提升。
(六)生态环境逐步优化。水污染治理成效初显,新建污水管网975公里,黑臭河涌数量减少40,河涌水质指数改善18。珍家山、中嘉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当年动工、当年通水,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0万吨/日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35提高到55。国考断面和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。入选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,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亿元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86个中等城市中位列第七。完成高质量水源林种植434公顷、新造林抚育513公顷,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。秀丽湖公园、古香林公园等100个公园建成开放。
(七)文化建设扎实推进。成功举办纪念香山建县870周年、郑观应诞辰180周年、杨殷同志诞辰130周年等系列活动。成立市文物局,新增3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。市博物馆新馆、气象天文馆、天象厅落成开放,101家香山书房建成启用,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位居全省第三。新增4家3A级旅游景区,南区街道、三乡镇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,南朗街道、神湾镇入选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,雍陌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。
(八)民生福祉持续改善。新增城镇就业5.9万人,“妈妈岗”灵活就业创新模式获国务院办公厅、全国妇联肯定推广。低保标准提高到1160元,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比率达63.4,“博爱康”普惠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惠及70万人。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3918套。完成2万户管道天然气加装、160个住宅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。建成“香山新街市”31家。新增规范化幼儿园学位7910个、公办中小学学位6100个。永安中学、烟洲中学投入使用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托管服务实现全覆盖。市人民医院纳入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医院,并确定新院区选址。成功主办第四届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。
(九)社会大局安全稳定。平安中山建设深入推进,系统构建“主动、预防、民意、强基”四大警务战略,全市刑事治安警情、刑事立案分别下降19.6、11.7,市公安局三乡分局获评“全国优秀公安局”,谷都派出所获评全国“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”。成功应对“5·12”特大暴雨、“暹芭”台风等极端天气灾害。系统防范化解重点领域安全风险,生产安全事故起数、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6.4、37.1。能源保供能力进一步增强,全年电力零负荷管控,煤炭、天然气实现安全稳定供应。
各位代表!一年来,我们旗帜鲜明讲政治,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深刻领悟“两个确立”的决定性意义,增强“四个意识”、坚定“四个自信”、做到“两个维护”,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、政治领悟力、政治执行力。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决策部署,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,主动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、向政协通报情况,211件市人大代表建议、249件市政协提案全部办结。市人大、市政协和各位代表委员围绕“工改”、治水等重点工作,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,市政府认真研究吸纳,有效推动工作落实。我们扎实推进法治政府、廉洁政府、服务型政府建设,驰而不息纠治“四风”,强化审计监督和督查落实,优化政府绩效考评制度,政府作风持续转变,服务效能不断提升。
各位代表!事非经过不知难。回顾过去一年,成绩来之不易。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、科学指引的结果,是省委、省政府坚强领导、亲切关怀的结果,是市委带领全市人民勠力同心、砥砺奋进的结果。在此,我代表市人民政府,向全市人民,向各位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,向各民主党派、各人民团体、各界人士,向驻我市人民解放军、武警官兵、公安干警、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,以及港澳台同胞、海外侨胞、国际友人,表示衷心的感谢!
同时,我们也清醒地看到,中山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:工业投资长期较弱,新兴产业支撑不足;创新能力还不够强,城市品质有待提升;土地瓶颈问题仍然突出,水污染治理任重道远;教育、医疗、养老、托幼等公共服务存在短板。对此,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,认真加以解决。
二、2023年工作安排
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,也是中山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。我们将以等不起的紧迫感、慢不得的危机感、坐不住的责任感,一刻不耽误地埋头苦干,全力以赴、集中精力推动高质量发展,努力勃发新气象、展现新作为,以高质量发展的步步推进,赢得现代化建设的节节胜利。
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: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深入贯彻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,按照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和十五届市委历次全会要求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,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,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,深化改革扩大开放,大力提振市场信心,突出做好稳增长、稳就业、稳物价工作,全方位竞标争先,各领域争创一流,奋力谱写中山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。
今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: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;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,工业投资增长60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,进出口总额增长6;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;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;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,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;城镇新增就业4.7万人;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和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均完成省下达任务。
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九个方面:
(一)坚持以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为牵引,积极参与环珠江口100公里“黄金内湾”建设
全面实施“东承、西接、南联、北融”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。围绕营商环境、产业、交通、创新、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、规划等六个一体化,全方位学习对接深圳,启动深中合作创新区、深中现代科技工业城建设,打造深中港高端制造合作基地、深中澳文化与科技合作基地,设立深圳宝安机场中山候机楼,探索建立深中合作成果共享机制,纵深推进深中融合互动发展。加快“北融”步伐,强化与南沙联动合作,主动对接广州高校、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,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;推动北部片区与佛山开展智能家电产业链协作,共同打造万亿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,谋划推动佛山地铁11号线延伸至中山。加强与珠海、江门联动发展,在城市规划、基础设施、产业发展、公共服务等领域深化合作,推进珠中江天然气干线、香海路等重大项目建设,携手共建珠江口西岸都市圈。
高水平打造参与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平台。高质量建设翠亨新区,规划建设世界级滨海景观长廊,加强城市建筑风貌管控,全力提升城市门户形象,加快中广核南方中心、康方湾区科技园、华润燃气总部基地、庄严芯城等重大项目建设,推进产城人文旅融合发展,全力打造中山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。突出火炬开发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,依托中国检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、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和药品进口口岸等高端平台,培育发展现代产业,全力建设全国一流国家级高新区,打造引领中山高质量发展、现代化建设的示范标杆。大力推进岐江新城建设,重点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