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首页 > 您现在的位置: 我爱中山 > 资讯杂谈 > 正文

天上掉下个中山酒︱汾酒百贤009:狄希

发布日期:2018/5/30 8:33:28 浏览:1145

来源时间为:2018-05-24

中山冬

《周礼·酒正》介绍了先秦时期酒的三种类型。一是“事酒”。贾公彦认为是“冬酿春成”。二是“昔酒”。“久酿乃熟,故以昔酒为名。对事酒为清,对清酒为白。”也就是说酒液比事酒要清亮透明,但比清酒要浑浊。三是“清酒”。郑玄认为清酒的酿造技术如同中山酒,“中山冬酿,接夏而成。”贾公彦认为:“此酒更久于昔,故以清为号。”看来酿造时间长短是酒体是否清亮透明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
郑玄像

郑玄和贾公彦是儒学研究大师中的大师。郑玄是东汉末年儒家学者、经学大师、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。贾公彦是唐朝儒家学者、经学家、《周礼》、《礼记》、《礼仪》“三礼学”大师。这两位大师的话堪称“金口玉言、一言九鼎”,应该是可信的。

中山冬

1977年,在河北省平山县地区发掘战国时中山王的墓。在整理出土文物时,发现有两个装有液体的铜壶,这两个铜壶分别藏于墓穴东西两个库中。外形为一扁一圆。东库藏的扁形壶,西库藏的圆形壶。两个壶都有子母口及咬合很紧的铜盖。该墓地势较高,室内干燥,没有积水痕迹。发掘人员当场将这两个壶的生锈的密封盖打开,发现壶中有液体,一种青翠透明似现在的竹叶青;另一种呈黛绿色。出土时,两壶都锈封的很严密,启封时,酒香扑鼻。这两种古酒竟能储存2000多年,至今不坏,证明了中山国的酿酒水平确实不低。

中山国在哪里?中山酒是从哪里冒出来的?

1、抱愧中山

中山冬

春秋五霸、战国七雄,大家都耳熟能详。包括鲁国、郑国、卫国、宋国等许多春秋战国时的小国,都有我们熟知的故事或者人物。但是,曾经与战国七雄并驾齐驱的中山国,我们几乎一无所知。就算知道一点,也是轻蔑中山的故事。比如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;比如红楼梦里“子系中山狼,得志便猖狂”。究其原因,大概就因为“非我族类”。

我大约20多年前就接触到了中山酒的零星资料,知道了中山酒的厉害。一直想围绕中山酒做点文章,但一直没有做这方面的功课。是不是也是“非我族类”的心理在作怪呢?

著名台湾学者王明珂教授在《华夏边缘》中写到,我认为:唯有反思及检讨过去在某种人类生态背景下“华夏”如何将“蛮夷”排除在“我族”之外以及其对“我族”的歧视,我们才可能对今日之中华民族之人类生态意义有恰当的了解,并思考如何对此体系加以调整、改进。

著名历史学家、楚学泰斗张正明教授在《先秦的民族结构、民族关系和民族思想——兼论楚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》一文中写道:“华夏为蛮夷戎狄所化成”,“华夏是蛮夷戎狄异化又同化的先进产物”。

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克林先生在《晋文化与北方青铜器文化关系探索》一文中指出:“考之于史,晋国从一开始就与戎狄尤为亲密,这一点已凝固在晋文化中,并推动其文化的发展和晋国历史的前进”。

因此,研究晋文化需要认真对待北狄,研究汾酒文化不能不研究北狄酒。

2、中山国是白狄国

《礼记·王制》:“东曰夷、西曰戎、南曰蛮、北曰狄”。北狄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支系:白狄、赤狄、长狄。白狄主要分布在南流黄河晋陕大峡谷两侧的陕北和山西西北部,相对独立。赤狄和长狄组成北狄联盟。总体来说,赤狄联盟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前半场;白狄属于后半场。鲜虞中山国属于后半场,是白狄人建立的国家。

鲜虞中山国也有前半场和后半场,中心区域都在河北平山县一带。前半场为公元前507年到406年,大约100年,被魏国所灭;后半场从公元前381年复国,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灭。

中山冬

中山称王

中山国前后立国170多年,是春秋战国之际至战国中叶的一个政治、经济、文化都相当可观的诸侯。尤其后期中山国,运用其内政、外交,周旋于七雄之间,曾经称王,《战国策》有《中山策》,当时的纵横策士,颇看重中山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实力,说明中山国足以立身于七雄之间。从出土文物看,后期中山国虽仍保留某种程度的戎狄之风,但已经华夏化,中山国的青铜铸器有很高的工艺水平,中山王方壶铭文,在迄今发现的先秦青铜器中最长、最出色的铭文之一。

3、山西吕梁是白狄人的聚居地之一

中山冬

白狄人的聚居地在陕西的绥德地区和晋西北。绥德地区与山西吕梁市隔黄河相望。黄河东岸山区属于今山西吕梁市和忻州市管辖。由于白狄与晋国一直是比较合作的关系,所以白狄在山西境内多有发展,与晋国居民的生活区犬牙交错。

根据历史记载:公元前601年,“白狄会晋伐秦”;公元前598年,“因众狄服,秋,晋侯会狄于檟函”。

晋文公

晋献公有两个夫人是白狄人,其中一位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的生母。清代学者江永《春秋地理考实》中分析,重耳母家狐氏分布于“太原之交城”。《四书释地》曰:“山西交城县为狄地,舅犯(狐偃)实生其地”。可知重耳舅家白狄狐氏分布于山西交城县附近。

由此可见,在今山西吕梁市的黄河东岸地区柳林县、临县、离石、中阳、石楼、交口以及汾阳东部的交城县,都曾是春秋战国时期白狄人的聚居地。由于白狄与晋国政府的关系比较融洽,既是军事联盟又是政治盟友,所以白狄人如同今天的一些少数民族一样,尽管习俗不同,但与当时山西华夏民族生活的融合度很高。

4、白狄在“秦晋之好”之间

由上文可知,白狄占领的地区,一部分属于陕西,一部分属于山西。秦国要统一陕西,晋国要统一山西,白狄是一个障碍;白狄与晋国联盟,经常一起去攻打秦国,白狄时有伤亡,夹在中间也很难受。在春秋中后期,秦国与晋国已经非常对立。这时,晋国对白狄人采取了一项重要的“和戎政策”,即用金钱和货物换取交换狄人的土地,晋国用和平的手段将白狄迁走了。

中山冬

西北大学段连勤先生在《北狄族与中山国》认为,白狄东迁是晋国和戎政策推行的结果。“自从和戎政策推行以后,这部分白狄从上述地区(晋西北)消失了,春秋及以后的文献再也没有记载上述地区有狄或白狄的活动,他们显然是迁徙了。”

《左传》襄公十八年(公元前555年)载:“白狄来。”杜预《集解》:“白狄,狄之别种,未尝与鲁接,故曰始。”《公羊传》云:“白狄来,……何以不言朝,不能朝也。”这说明白狄来到了太行山东麓,不仅立足且开始与中原各国交往。

《左传》襄公二十八年(公元前545年)载:“夏,齐侯、陈侯……白狄朝于晋,宋之盟故也。”可见,白狄到了河北之后,也是一方力量的代表,各方力量共同朝见晋国,白狄与晋国之间有朝见的关系。

中山冬

中山筑城图

但是,白狄人并不是全部迁走了,后来还有白狄人在故土活动的一些考古发现。总体来讲,是陕北白狄和晋西北白狄带领主力部队,东迁到了河北平山县一带,开创了鲜虞中山国。

5、杏花村酒是中山酒之源

中山酒,其实就是陕北和山西西北部白狄人酿的酒。白狄人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完全融入华夏民族,但是文明程度与游牧民族不可同日而语。这是以农耕为主、游牧狩猎为辅的一个族群。今天的陕西省清涧县与山西吕梁市的柳林县、石楼县、中阳县隔黄河相望。在清涧县发现的李家崖文化遗存中,发现了堆积有10厘米的农作物遗存,经西北农学院鉴定为糜子。糜子是古代北方酿酒的主要原料。

李家崖文化遗存、农作物遗存(糜子)

而以山西汾阳杏花村为中心的晋中地区考古学文化,包括酿酒文化,从仰韶文化到商周时期,几千年一脉相承。和邻近地区虽存在文化交流,如夏文化、先商文化、先周文化、商文化、白狄文化等,却未因外地居民的迁入而出现文化的剧烈变化,自身特色极强。

白狄人在山西的聚居地与汾阳杏花村,今天同属于山西省吕梁市。柳林、中阳、石楼、临县在汾阳杏花村西面不足百公里;晋文公的舅家山西交城县在杏花村东面不足50公里。白狄人的酿酒技术应该是来自杏花村,然后在与杏花村的交流中,把自己的酿酒技术提高到了相当于杏花村的水平。

6、白狄人的工匠精神

到目前为止,共发掘了战国中山国五座王族墓、百余座贵族、平民墓,出土了文物两万余件。其中相当一部分器物为战国中山国所独有,充分说明中山国手工业生产非常发达,表现了中山国精湛高超的手工技艺和奇思妙想的艺术创造。其工匠制造的铜、玉、陶、金、银、骨、石等大量精美的艺术品,在数量、造型、工艺水平上,都有很高水平,《史记.货殖列传》记载:中山“作奸巧冶,多美物”,其实是对中山国手工匠人的工艺技巧和绚丽多姿的工艺品的赞叹。在所有出土文物中青铜器2880多件,玉器1000多件,还有许多陶器、金银器、铁器、玛瑙、水晶、琉璃、骨角器等,类型复杂,品种繁多,琳琅满目。

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

中山冬

[1] [2]  下一页

最新资讯杂谈
  • 开跑啦!“亚运限定版”列车这么酷快来体验09-25

    来源时间为:2023-09-19车头似“鹰隼”、身披“虹韵紫”、设计时速350公里......这就是专为杭州亚运会打造的复兴号亚运智能动车组列车。9月16日7时……

  • 2019上影节展映影院交通09-25

   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展映影院已于日前公布,经过精挑细选的47家展映影院,无论是在区域覆盖率,星级影院比例,还是放映技术方面,都有了显著变化。一是指定影院覆盖了全……

  • 5个小时柳州直达中山!即日起中山站加开两趟动车09-20

    来源时间为:2022-10-2110月21日,记者从中山站了解到,即日起,中山站每日加开“柳州至珠海”D4908/5次动车组列车和“珠海至桂林北”D4906次动……


欢迎咨询
返回顶部